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本文用动力学耦合模理论,研究在矩形波导中单侧填充介质而形成的慢波线极化自由电子激光的特性。结果表明,在这一系统中,可用低能电子束产生高频率高增益的自由电子激光,并具有极宽的调谐域。  相似文献   
102.
针对精确测量薄层厚度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同态信号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于得出被测信号能量谱ES的对数导数的付里叶反变换的包络。仿真结果表明,估计值与实际值非常相近。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先进测试系统,对氮化铅、硝化棉、梯恩梯和黑索金火炸药静电感度分别进行了定性测量和定量测量,得出了相对静电感度值和实际静电感度值,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4.
以发射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反TBM拦截器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反TBM拦截器发射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系统地研究了反TBM拦截器总体优化技术,建立了反TBM拦截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并得出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通过修正余能原理,用三次B 样条函数对应力和位移场进行插值,提出一种新的杂交元,应用离散的康特诺维奇法解决了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弯曲问题。该法具有收敛快、计算精度高、处理边界条件方便的特点,能得到与位移同一精度的应力解,而且不存在多余零能模式和闭锁问题,是一种解决板弯曲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6.
为分析不同发射出口速度、不同发射负载质量对导轨积累热量的影响,建立了导轨温度场模型,计算了导轨各点温度变化过程,并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三种类型实验,分析了在不同发射速度、不同发射负载质量以及相同发射能级不同发射速度下的导轨热量积累差异。该结论为确定连发间隔、导轨冷却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7.
大气层高层作战的动能拦截器多采用侧窗探测的结构布局,侧窗定向方位对其拦截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但定向方位的选择却受诸多因素制约.在一定理想化假设的基础上,研究了末段交战过程中视线转率的变化规律,从理论上分析了由侧窗定向产生的攻角对拦截结果的影响,得到了只考虑气动力影响下的最佳定向方位;然后综合考虑气动力、轨控系统、姿控系统的影响,给出了不同作战高度下侧窗定向方位的选择方法.数字仿真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满足侧窗探测的要求,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一次定向即可完成拦截.  相似文献   
108.
基于理想二体假设下的弹道方程解析式,忽略重力在拦截末段对拦截器和目标运动状态的影响.推导了空间拦截初始制导偏差与终端零控脱靶量之间的线性近似计算式,并以速度增量的大小来近似描述拦截末端主动寻的制导段的能量需求,给出了拦截末段制导最小能量需求与零控脱靶量、探测距离之间的近似关系.通过数字仿真测试了近似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9.
如何利用非线性特性来改善压电振动能量捕获性能是工程实际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建立了非线性压电振动能量捕获行为的数学模型,利用定积分法推导了该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并针对不同参数对非线性压电振子输出电能的影响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减小非线性阻尼、增大非线性压电耦合系数均有利于提高非线性压电振动能量俘获的性能;减小非线性刚度能提高低频振动能量俘获的输出,但减小了共振带宽。  相似文献   
110.
The disappointingly slow pace of progress on efforts to prevent proliferation, reduce nuclear weapons, and eliminate nuclear risks has many causes. The factor that might be easiest for individuals in the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 community to change stems from their own ambivalence about major question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on the road to reducing the number of nuclear weapons in the world to zero. This essay explores how ambivalence about four key issues—strategic stability, alliance relations,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nuclear energy—often leads community members to take positions that play well at home and within their like-minded group but raise unintended impediments to achieving their own long-term goals. The author suggests alternative ways to handle these questions to improve the prospects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practical measures that would eliminate, not perpetuate, nuclear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